品优专题
导师志|和驻美建筑师梅晓峰对谈

文/图 梅晓峰

本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

研究生:南加州建筑学院 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SCI-ARC)

现工作于知名建筑事务所Abramson Teiger Architects。

 

为什么会想要做个建筑师呢?

我从小就离建筑这个行业比较近,从小就看着爷爷奶奶辈儿常年趴在图板上画图,看父亲做建筑工程时经常晚归熬夜。在我印象里,对于传统建筑这个行业是有些许抵触的。尽管这样,拥有一定绘画基础的我在18岁时还是沿袭父辈的行当,考入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申请并获得Sci-Arc南加州建筑学院 March 2 专业继续建筑设计的深造,并于2012年取得建筑硕士学位。毕业后工作于Amphibianarc,参与了几个重要的公共建筑项目。2013年作为北京达达设计周“蚕蛹”装置的施工项目负责人。现工作于知名建筑事务所Abramson Teiger Architects。

 

 2 谈谈你国内国外这几年学习的收获和感想吧。

 

我的建筑之旅早期阶段就是与传统的建筑理念对抗。我的大学教学属于学院派教育,注重手绘,崇尚功能主义。大二自己逐步研究了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Santiago Calatrava, Antonio Gaudi,Zaha Hadid, UNStudio, 同时自学Rhino,就开始尝试做一些曲线的空间。大三的时候和同校土木系的同学一起参加了结构大赛,连续获得两届北京市一等奖。

后来我到Sci-arc求学后,先后师从于Hernan Diaz Alonso,Tom Wiscombe,Wes Jones, Florencia Pita, Tom Wiscombe, Jeff Kipinis, Elena Manferdini。Sci-arc March 2 这个Program需要有5年建筑学的基础才可以录取,默认有扎实的处理功能和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关系的能力,更注重逻辑和表达上。在这两年半的学习中,我 开始纯粹地研究建筑形式的美学极限和生态演变逻辑方法论,从自然界吸取灵感,尝试将一些拟生物的意识形态特质加入到作品中。我在sci-arc的几个作品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自然中的建筑形式与语言,建筑、概念艺术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界定模糊同时相应相生。前提是,Maya, Zbrush 等技术的熟练掌握使我在三维曲面上的创作更为得心应手。主要作品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 (天使圣母大教堂设计)和Sensory City (感官城市)刊登于sucker PUNCH,  eVolo 等多个国际杂志。

在美国知名建筑事务所工作是什么体验?

毕业后进入Amphibianarc, 参与几个重要的公建设计。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我作为北京达达设计周“蚕蛹”1:1实体装置的施工项目负责人的经历。起初,我们进行了实际受力运算和细部节点设计,做了多次实验测试。实际施工中决策和控制的点很多,如何在三维中满足二维的视觉延续,如何保证受力的情况下弱化结构从而强化“蚕丝“理念,如何在距离开展工期为7天的工期中高质量完成。这也是我认为好的建筑师最需要历练和不可缺位的地方---对施工完成度的高度控制力来贯彻设计意图。最后的反响很不错,是那次展览中最有气势的。 

目前在Abramson Teiger Architects做建筑师,这是一个在美国西岸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追求纯净简约的设计理念,在内外空间的流动性、光对建筑表面的调制、材料的艺术化表达上有持续的追求。其作品与研究连年获奖,得到美国建筑师学会(AIA)的最高奖项,国家荣誉奖及八个AIA颁发的设计卓越奖。美国的项目周期普遍比国内长得多。因而设计质量和细节的完成度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最重要的是,我也开始了在美国当地第一个设计的实际项目,一个6层办公楼。区别于学生时代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力求化繁为简使建筑美感与实际项目操作中应达到一种平衡。在整个实际项目设计过程中,我逐步把想要表达的理念进行筛选,做减法和合并,平衡设计造价,控制建造难易度,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最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和我们事务所就隔着一条街, 所以没事就可以过去监工,控制细部的施工质量是完成高品质建筑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业余的时间,我投入到家具设计、景观装置设计、产品设计中。其中《无向家具》系列作品获得了“2014华日家居中国设计挑战赛”的二等奖。

 

你觉得在美国和在国内建筑教学上有什么区别?

在国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强度非常高。每个学生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会非常拼命。在SCI-ARC学生每学期会有自己的工作台,从早上到工作室一直待到半夜,凌晨12点学校里灯火通明,基本天天如此。SCI-ARC还有一个传统非常好,就是研究生在做毕业设计期间会得到刚刚准备进校的学生的帮助,这对新同学来说是难得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完成度。

SCI-ARC强调设计思维的多样性和注重设计逻辑的养成。每学期分为多个studio,每个studio由研究方向迥异的教授来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先选老师,老师再反过来通过学生之前的作品从中筛选,是双向选择。每个studio 对于建筑的思考以及设计方式都非常不一样。比如带了我两个学期的 Hernan Diaz Alonso,刚一上课我们组先研究解剖学,Hernan要求我们从动物的器官构造中寻找元素,进行解构和重组,再与接下来的建筑空间发生关系。另一学期,我在Marcelyn Pita老师的设计组,首先研究如何模拟布料,在布料摆动过程中对布料软硬度的把握及掉落过程中与其他物体碰撞所产生的形态及纹理的美感进行筛选和再创造。当然建筑是有功能性的,但是你所寻找的主题性是远远高于功能关系的。一个 “好”的设计往往是在评图的时候引起最多争议的而不是单单追求形体或是图面效果的。因为这样的设计思考在某种意义上拓宽了建筑学科的思维广度。SCI-ARC的建筑理论课也很有意思,Benjamin Bratton老师教授的一门理论课主要研究‘interfaciality’,是一个和建筑现象学与符号学相关的哲学领域的课。相比国外的教育,国内的建筑教育比较实际,在本科阶段注重功能、建筑和场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怎么喜欢抽离场地的抽象化命题或逻辑。在研究生阶段主要是帮助教授做一些研究课题或是实际项目。国内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都有一个优势,就是基本功比较扎实。

 

主要作品: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 天使圣母大教堂设计▼

 

▼Sensory City 感官城市▼

 

▼台北艺术区规划设计▼

▼实际项目—办公楼,卡尔弗城,洛杉矶▼

▼达达设计周“蚕蛹”装置施工▼

▼家具,装置设计▼


想要了解更多梅老师的课程和信息请点在微信公众号上留言给品优君哦!


 

本文系品优集原创,如有转载需要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费咨询电话:18515935051
咨询QQ:1423077045
咨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双井优士阁B座
Copyright © 2009 - 2021 Supportfolios 品优集.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1824号

免费作品集评估

免费咨询

艺术留学规划

免费咨询

奖学金申请

免费咨询

作品集培训

免费咨询

VIP直通车

免费咨询